2005年5月18日(中國安徽省合肥市)2005中國國際徽商大會– 徽商論壇主題演講
   

發揚徽商誠信傳統、加強皖港金融合作


尊敬的大會主席,各位嘉賓:

 今天我十分高興應安徽省人民政府的邀請出席『2005國際徽商大會』,並有機會應邀在『徽商論譠』作主題演講。在此,我對主辦機構的盛情邀請表示感謝,並祝賀首屆徽商大會和徽商論壇取得完滿成功。

 我曾於一九九六年六月應貴省人民政府的邀請來合肥出席“皖港投資與發展研討會”並在會上作主題演講。時隔九年,安徽和香港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我選擇的題目是“發揚徽商誠信傳統、加強皖港金融合作”,我想通過這個題目,來談談我個人對大家共同關心的香港與內地包括安徽金融經貿合作方面的看法。我是抱著學習、瞭解、探討和拋磚引玉的心態來的,可能有很多不成熟、不合適、甚至錯誤的觀點,敬請各位指正。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處於歷史上最興旺的時期,在世界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祖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與二十六年前相比,200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由1978年的1,400多億美元上升至16,494億美元,中國已成爲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進出口總額由206億美元上升至11,54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達到5,621億美元,去年居全球實際引進外國投資最多國家之首;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元上升到去年底6,099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舉世矚目。我們也看到貴省二十多年來﹐在經濟發展上的巨大變化,尤其是進入“十五”之後,經濟發展的動力後勁十足。中部地區繼東南沿海,尤其珠三角和長三角率先開放及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後﹐中央提出“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政策,“弘揚徽商精神”對“中部崛起”戰略施行和安徽將來的經濟發展,甚至對中國與國際接軌會帶來甚麽影響,對此我亦十分感興趣。

 當前,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內地包括安徽的經濟和金融合作顯得更加重要,我一直關心和探討在金融領域,特別是香港銀行與內地銀行和企業合作存在的問題。我深深感到,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優秀的專業人才,應可與內地蓬勃發展的經濟和金融結合達到雙贏的局面,但實際上雙方合作還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制度,有他特有的優勢和發展潛力,短短二十多年已令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舉世震動,全世界經濟界、輿論界都把目光轉向中國,響往著中國市場帶來的機會。但另一方面,由於制度改革原因,需要有不斷完善的過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仍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上經常出現一些經濟問題,企業的管理模式也有別於資本主義管理模式,再加上信用體系未建立,因此出現合作上的不協調,未能建立互信基礎。

 “互信”是建立在雙方對“誠信”價值的認同。無論是內地和海外,金融界最關心的是“安全”和“效益”。可以說這二十多年來海外金融界對內地市埸已有一定瞭解,內地也對國際市場的一些規則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我認爲距離建立真正「互信」仍有很大距離。境外銀行往往用資本主義市場慣例來看內地市埸,內地也未脫離以“計劃經濟”的思維來看國際市場,因此國際銀行資金未能充分配合內地企業的需要。香港和國際市場資金無出路,以香港爲例,1996年底香港銀行體系放款達3萬5億港元,存款2萬億港元,但2004年底,反過來放款只2萬1千億港元,存款達到3萬8千億港元,資金十分充裕,而且香港沒有外匯管制,只要有好的專案,不愁沒有國際資金。所以全世界都正處於利息的上升期,但香港反過來減利息,可見香港資金無出路,“水浸銀行”﹐而香港最有利的融資市場是內地,內地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很快,但民營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困難 ---融資難﹐不少民營企業缺乏資金或是經營不善而導致倒閉,也影響銀行對他們的信心。他們急需銀行的支援和配合才能使市場更健康發展。這種矛盾現狀阻礙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其最大的根源是雙方未建立起“互信”的基礎,也可以說互相瞭解不足夠,所以﹐我認爲必須從最根本之處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發揚徽商傳統的“誠信、合作”精神,可能從中找出一些答案。徽商在明清時代曾叱吒商界數百年,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編章。“徽商文化”在當前晥港金融經貿合作中具有現實意義,其中最主要的是對“信用”的認知和堅持。我認爲“誠信”精神是金融合作的基礎,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我從事銀行金融業務四十年,長期主管銀行的信貸、外勤和中國業務工作,看到無數客戶的浮沈起落。我也擔任過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多年,以及多個工商團體職務,接觸了不少工商界朋友,尤其是中小企業,知道他們經營中碰到的酸甜苦辣。我也在祖國實行對外改革開放後最早參予中國業務,做了不少內地專案貸款,在一定的範圍內瞭解了內地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盛衰起落的過程和原因,不管是香港、內地還是國際上,說實在,商場上的驚濤駭浪確實使人感觸萬分,有些企業漸漸從小變大,有些大企業迅速消失在商海中。我一直在思索他們成敗的規律,發現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信用”二字。有了信用,得道多助,有困難也能安然渡過,有可能由小變大;失去了信用,再大也會走向反面。所以,我想就我長期從事銀行工作的所見所聞,談一談“信用”在金融合作和企業生存與發展中的重要性,希望與大家共勉。

 現在有些人說:“市場經濟講營商,所謂無奸不成商,這是規律,講信用的人是“傻瓜”,“你不騙人,人家一樣會騙你,總之,老實人吃虧”,“現在連美國一些世界級大企業也出現很多造假帳的事,哪能要求中小企業過高”。還有社會上由於種種原因,如目前內地普遍存在的三角債問題,“是因爲人家不守信用,才導致我不講信用,責任不在我身上”,“不搞假冒僞劣,中小企業如何掘金髮達”等等,把不守信用看成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天經地義的事,成爲不守信用的藉口。我認爲正確對待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信用問題是十分重要的,我在長期的銀行工作中深深體會到在市場經濟的商業活動中,“守信用”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不守信用”到頭來只會失去生存的空間。無數的例子都說明了這個無可置疑的規律。

 大家都看到,美國近期一些世界級大企業由於做假帳,欺騙小股東,觸犯了法律,老闆和財務總監被起訴,公司被迫破産;但同時也看到不少世界名牌産品,包括飛機、汽車、食品等的製造商爲了保護品牌聲譽,不惜工本地收回不合格産品,挽回了消費者對産品的信心,亦保住了品牌的信譽,促進了業務的發展。這兩種例子說明,企業都爲“守信用”或“不守信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卻得到截然不同的命運。現在企業的“信用”問題亦再次喚起社會的廣泛重視。企業守不守信用關係到企業的生存、能否在日益劇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也關係到企業能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因此把“誠信”作爲徽商傳統的主題是適當的。本人想談談對建立“信用”方面的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信用要由自己做起

 “以誠相待”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誠與信是統一的,只有自己先拿出“誠意”,才能與對方建立真誠的合作關係。銀行爲什么是一個公認的信用機構,存戶信得過它,幾千萬、幾億元的存款放在銀行只拿回一張存單,原因就是銀行長期以來做每一單業務都把信用放在第一位,以自己的行爲贏得社會和客戶的信任,我認爲企業也應該如此。我曾經碰到一位客戶,他說借銀行的錢到期一定還,簽了繁雜的契約都不怕,原因是自己守了信用,與銀行往來幾十年都未曾因違反契約而打過官司,生意也很順利,所以信用要由自己做起,才能要求別人守信用。

信用要由小事做起

 我們做銀行看客戶的信用,經常看客戶如何對待每一件事,特別是小事。中小企業在銀行的往來金額通常是較小的,這正是建立信用的最好時機。我在六十年代,碰過一位客戶,因生意失敗,欠銀行透支額3000元港幣,要求分六個月償還給銀行,我們知道他確實存在很大困難,同意了他的要求,結果在極其困難的生活環境下,如期償還銀行欠款,留下良好記錄。後來翻了身,生意越做越大,經常私人信用擔保借款數以千萬元,從未失信過,真正得到銀行的信任。

信用從最困難時體現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初期,資金不足,尚在計劃經濟階段,引進外資均由政府出面。那時法規未健全,向境外銀行貸款,多由政府擔保,說實在,全憑政府信譽。當時,我們在審查有關貸款風險時,主要考慮的是解放以來中國政府對外承諾的履約情況,其中59至61年在中國遇到三年自然災害最困難時,爲償還對蘇聯鉅額債務,中國政府和人民所表現的“守信”態度經常被引用,爲利用國際資金創造良好條件。

重合同、守信用、表裏一致

 “重合同、守信用”是商業交易中最基本的守則,現在出現不少簽了合同也不遵守的現象,把書面合同視爲廢紙一張,這是極爲危險的作法,這將失去商業交易中賴以生存的“信用”基礎。記得香港曾有一場官司,二家傳媒高層有口頭協定,其中一方違約,鬧上法庭,結果最後判決守約方勝訴,原因是口頭協定也是合約的一部分。口頭協定尚且如此,書面合約哪能等閒視之,因此堅持“重合同、守信用”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一切商業交易都要回復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時代。

健全法制、依法辦事

 我們十分高興看到國家逐步走上法治的軌道,制定和頒佈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但法治精神不僅是制定健全的法制,更重要的是要執法嚴明、判決公正,才能使所制定法律、法規成爲一個公認的衡量標準。信用標準也如此,只有判決公正,才能使守法人不吃虧,商場上的正氣才能上升。“假冒”、“頂包”行爲依法受到制裁,才能營造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有利企業的健康發展。

商業交往應建立互信基礎

 目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求借無門,單靠固定資産抵押有困難,信用貸款又做不到。銀行也普遍存在“水浸”情況,有錢放不出去,造成了相互矛盾的現象。說實在,就是缺乏互信基礎。造成這種現況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銀行難以相信企業提供的財務報告的真確性,無法真正瞭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無信心放出信用貸款,所以需以實物抵押。因此,當前需要健全執業會計師的審計制度和嚴肅職業操守,企業也需以透明、可信的態度編制財務報表,以逐漸建立與銀行間的互信基礎。

“誠信教育”是全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環

 “誠信”目前在國際和國內都是同樣備受關注的問題。“誠信”應該成爲全民的共識,成爲公認的美德,因此我們期望“誠信教育”應該成爲全民教育中重要的一部份,不僅從小自學校教育到廣泛的傳媒宣傳教育,都應樹立“守信爲榮”,“不守信可恥”的正確人生觀,我們企業家以“信用爲本”精神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廣闊天地中爲中華民族的經濟復興展翅高飛。

 香港未來經濟發展與祖國息息相關,香港必須繼續發揮獨特優勢,充分利用自身價值,爲國內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由於戰後香港社會相對較爲穩定,加上中國政府正確的香港政策,以及內地長期以來對香港給予的照顧和支援,香港經濟自六十年代開始起飛,特別是七十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關係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及金融機構亦大量通過香港打入中國內地市場,直接推動香港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上香港具備多項獨特的有利因素,例如優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法律制度、典型的自由港、沒有外匯管制、稅制簡單及稅率低、交通、通訊等基建設施完善,又是中西文化交流、人才薈萃的國際城市。在內外有利因素的相互配合下,香港同胞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使香港成爲舉世矚目的國際金融、貿易、物流、旅遊、訊息中心。

 九七年香港順利回歸祖國,成功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迄今香港經濟基調仍然完好,各項經濟數位依然顯示在國際經濟領域中居重要地位。去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12,823億港元,每人平均2.4萬美元,高於多個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目前外匯儲備1,235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去年香港商品貿易5,295億美元﹐服務貿易811億美元,是世界第十大進出口貿易體系。香港連續多年成爲世界第一大貨櫃港,去年處理了2,200萬個標準貨櫃箱,同時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去年達到3,713萬人次,貨運處理量達228萬噸,居世界前列。香港還是全球第三大銀行最密集的地區、世界第九大股票市場(亞洲第二大)、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七大外匯交易中心(亞洲第三大)等等。以香港這個人口僅690萬人,面積1,10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竟然在短短的三、四十年時間取得上述成就,確實是創造了一個世界的經濟奇迹。

 二十多年來,香港爲內地的改革開放做出了應用的貢獻,內地也爲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香港地區一直是內地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和對外貿易的窗口與橋梁。目前內地與香港的經貿合作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香港是內地第三大貿易于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最大的境外投資來源地和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2004年,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已經超過1,100億美元,香港對內地的直接投資額達到196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香港在內地投資的企業約24萬家,累計投資金額2,500億美元;內地在港設立企業超過2,200家,累計投資金額約250億美元。可以說,內地與香港之間己經形成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經貿關係。

 我想就中國民營企業如何充分利用香港經濟國際化的有利條件走向世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首先,我想香港可爲民營企業走向世界扮演重要的橋梁角色。香港如今已成爲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香港今天擁有的國際化經濟優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之一,民營企業如何利用香港走向世界就更具現實意義。香港同胞長期以來與祖國有著密切的關係,關心國家的興亡,當祖國實行對外改革開放政策,香港同胞和工商界一馬當先,以“開荒牛”的精神投入引進外資的行列,前仆後繼、摸著石頭過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與祖國人民一道曆盡艱難,逐步摸索出一條對外招商引資的道路,港商的表率作用爲內地對外招商引資創造了典範,增強了外資對投資內地的信心,也與內地各方面建立了密切關係,他們除瞭解中國國情,也瞭解世界市場,因此香港有一大批短期內無法被人取代的中國通和業務合作者;他們將可與民營企業攜手走向世界,是民營企業可靠的合作夥伴和國際市場橋梁。

 其次,當前民營企業存在的一個困難是資金不足的問題,只有增加資金來源,才能增強競爭實力,因此必須拓展融資渠道。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正好發揮所長。香港金融市場自由開放,功能齊全,金融機構高度密集,外資金融機構占80%,並擁有龐大的金融網路,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顧問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門類齊全及金融業務配套服務完善。銀行業、黃金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暢旺,在世界名列前茅,加上金融體系高度開放和國際化,沒有外匯管制,資金進出自由,貨幣使用自由,金融衍生工具門類齊全,穩固的銀行和金融體系以及政府採用穩定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國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因此香港資金雄厚,能籌集到較低成本的國際資金,中國民營企業可充分利用香港籌借國際商業貸款,發行債券,吸引投資資金和上市集資等融資渠道籌集企業發展資金。此外,目前有19家香港本地銀行在內地設立38家銀行分行和34家代表辦事處。隨著中國加入世貿,中國金融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外資銀行在國內的分行已允許在一定地區範圍內敘做內地企業人民幣業務,香港在內地的銀行分行將可爲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援。

 第三,香港擁有大量通曉國際業務的專才,包括高質素的金融專家、會計師、律師、評估師……等專業人才隊伍,加上香港財務基礎設施健全,例如,會計制度、審計制度、訊息披露機制,市場監管機制等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有法可依,可協助民營企業建立專業化和符合國際準則的財務和管理制度。隨著CEPA提供的便利,目前已有不少香港專業人士到內地開展業務,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香港開設公司或上市籌資,按照香港的管理規範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香港的專業人士不僅瞭解國際市場的運作模式,也熟識內地企業和市場情況,他們將可爲內地民營企業提供高質素的金融、會計和法律服務。

 第四、內地民營企業可在香港發展壯大,再逐步走向世界。不少民營企業在香港立足並得到發展﹐這是成功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特別是香港有較健全和成熟的法律制度和架構,提供較公平的競爭和營商環境,廉政建設卓有成效,對建立企業信譽有較好的法律保障。香港同時也是國際旅遊中心,僅今年抵港的遊客就超過2,000萬人,每年還舉行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性展銷會,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客商,因此部份有意拓展國際業務的中國民營企業可考慮借助香港這個國際商業競爭的良好場所,發展壯大,奠定走向世界的基礎。

 第五,香港龐大的國際貿易網路有利中國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對外貿易的中轉基地,目前更是國際重要貿易中心,在世界上享有較高地位,也建立了龐大的國際貿易網路。去年中國有百分之四十的出口貨物通過香港轉口到世界各地。由於港商長期以來與海外建立了密切的業務聯繫,重合同,守信用,保持了良好的商業信譽,再加上香港是國際物流中心,擁有完善的交通設施,機場和碼頭等設備齊全,往來世界各地的航機和輪船班次頻密,有利於中國民營企業的産品打進國際市場。

 第六,香港作爲國際訊息中心,中國民營企業在香港設立連接國際市場的據點就顯得十分有利。企業産品打入國際市場十分重要的是及時吸收世界各地的商業訊息,迅速瞭解國際市場情況。香港資訊發達,又是北美、西歐兩個最重要的發達經濟體系的中繼點,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市場訊息源源不絕,傳媒報道迅速及時,爲香港對外經濟交流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及時掌握市場動態,香港訊息靈通是對外經濟活動的耳目和業務發展的推動力,中國民營企業可充分利用香港的這些優勢獲得迅速、及時的國際訊息。

 第七,香港是以服務性行業爲主的經濟體系,尤其是專業仲介服務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更具意義。據統計,香港服務性行業占香港本地生産總值(GDP)的百分之八十六及雇用百分之八十五的整體勞動力。中國民營企業可充分利用香港的仲介服務,選擇有信譽、有足夠專業知識和廣泛社會網路的專業顧問作爲民營企業的參謀,爲企業提供策略性的諮詢意見,對民營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和加強企業管理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我特別關心的是當前中國銀行業正在勵行改革,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迎接2007年開始對WTO的承諾 ----全面開放銀行業的挑戰,我認爲香港銀行業在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CEPA爲香港與內地銀行業的合作擴展出更大的空間,CEPA降低香港銀行在內地設立分行准入門檻由200億美元降至60億美元,使得12家香港本地銀行有條件在內地開設營業性機構,迄今已有永隆銀行,上海商業銀行和大新銀行在CEPA框架下進入內地開設分行,其他達到准入標準的銀行也將陸續在內地開設或增設分行、擴大發展空間,由於這些銀行大多歷史悠久,業務國際化,業務品種多元化,並同時經營國際上先進銀行的業務品種,香港中小銀行經營管理模式與國際接軌,擁有大量熟悉國際市場、同時也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的專業人士,他們可以爲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作出貢獻,香港銀行的經營模式也可爲內地借鏡,加上CEPA允許香港包括會計,法律,評估與專業人士可以進入內地…我相信這對內地信用體系的建立能起正面作用,並爲香港與內地經貿、金融合作開闢更大的空間。

 今天首屆國際徽商論壇是個良好的開端,“發揚徽商誠信傳統,加強皖港金融合作”我認爲大有作爲。我作爲香港金融界的一份子,想借此機會多感受“徽商精神”,瞭解“徽商文化”,我認爲香港回歸祖國後應爲“振興中華”貢獻更大的力量,成爲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有作爲的一員,我們國際寶峰金融集團定位是“金融才智,服務中華”。我們將進一步爲加強香港與內地包括安徽省金融和經貿合作盡一分棉力。

 

                   
2010/2/6 下午 01: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