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 融資
 
張家界
 

 

名稱

張家界

面積

9516平方公里

人口

165.23萬人(2009年)

    

地區簡介

張家界市(原名大庸),位於湖南西北部,距省會長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區計算)。張家界距長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座標是:北緯28°52′至29°48′,東經109°40′至111°20′。東與常德市的石門縣與桃源縣交界,南與沅陵縣毗連,西與永順縣、龍山縣接壤,北與湖北省的鶴峰縣與宣恩縣爲鄰,總面積95616平方公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1994年4月更名,總面積9516平方公里,轄2區2縣。 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161.45萬,市城區建成面積20.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9.1萬。
     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國內重點旅遊城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由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楊家界四大景區組成,風景遊覽區面積264.6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自然遺産、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武陵之魂”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道教聖地“南武當”五雷山、“百里畫廊”茅岩河、萬福溫泉等景區也是景色秀美、風光獨特。賀龍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光禪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8處人文古迹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家風情園、秀華山館等民族風情景點和魅力湘西等演藝節目,全面展現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全市已建成國家等級旅遊區點12處,其中5A級1處,4A級5處,旅遊交通和旅遊接待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旅遊日接待能力可達3.62萬人
     張家界生態優良。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98%,核心景區爲98%。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1%,景區爲一級。全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成率爲99.6%, 90%的地表水水質達到了11類標準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於國家控制標準。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3個,有娃娃魚、中國鴿子花等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動、植物81種,保護小區23個,面積702平方公里。
     張家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市有少數民族33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爲主,少數民族人口115.25萬,占總人口的77.19%。2006年末實有土家族人口101.56萬、白族11.21萬、苗族2.67萬,已建立土家族鄉8個、白族鄉7個。這裏民俗古樸,民族文化濃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15類70多項,其中桑植民歌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張家界陽戲、張家界高花燈、慈利板板龍燈首批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張家界硬氣功曾隨國家領導人赴歐洲七國演出。
張家界是革命老區。這裏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賀龍、任弼時、王震、關向應、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奮戰,領導了長達8年的武裝鬥爭。紅二方面軍從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出發開始漫漫長征。全市先後有4.7萬人參加紅軍,犧牲1.8萬人。

未來___年發展規劃

 

人居環境

張家界的氣候適中,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因此,雨量豐沛(歷年平均降水量爲1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 左右。夏季最熱月氣溫27℃ ,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爲4.3 ℃(以1月最冷,極端氣溫在零度左右到4℃ )。這樣的氣候,不僅適合動物的繁衍與植物的生長,更適合觀光旅遊。

區域優勢

由於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東臨魚米之鄉八百里洞庭湖,西頻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地區,所以歷史上就是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據地方誌書記載,早在明代,這裏就商賈雲集的地方,不僅周邊貿易發達,同時,還有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客商到這裏經商辦企業。今天,這裏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民航也已開通。可以肯定,一個朝氣蓬勃,現代化的旅遊新城正以她的嶄新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複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爲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爲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 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曆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 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產業優勢

(一)快速前行的國民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國民經濟恢復與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大躍進時代、十年動亂、改革開放新時期,到建市的1988年,全市的國內生産總值由1952年的0.66億元,達到了14.11億元,增長了9.0倍(按可比價);人均生産總值由1952年的78元,達到了976元,增長了15.0倍(按可比價);財政總收入由1952年的323萬元,達到了5637萬元,增長了16.5倍。建市20年更是張家界市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到2008年,全市生産總值突破180億元,達183.98億元,是1988年的13倍,年均增長10.1%;人均生産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達12338元,是1988年的12.6倍,年均增長9.7%,從全省第十二位躍升至第九位;財政總收入突破 13億元大關,達13.3億元,是1988年的23.6倍,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爲7.23 %,比1988年提高了3.24個百分點。建市到現在的20年間,全市生産總值和人均生産總值翻了三番多,財政總收入翻了四番有餘。建國到現在的60年,全市生産總值和人均生産總值分別翻了8番和7番多,財政總收入翻了8番多。

(二)穩步發展的農村經濟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張家界市把農業作爲國民經濟的基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農業和農村政策,加強農業基本建設,穩定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完善農村雙層經營,優化農業結構,農業生産穩步發展。建市以後,全市上下,更是積極推進農村稅收、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多項改革措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民增産增收。

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增強1952年-1988年,全市第一産業增加值由4643萬元發展到51805萬元,年均增長4.4%。2008年達到31.44億元,是1988年 6.1倍,年均增長3.8%。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結構由1952年的77:12:11:0:0調整爲現在的56.2:12.3 :24.9 :1.5 :5.1 。60年間,全市糧食産量由1952年的19.59萬噸增加到 57.07萬噸,增長1.4倍,糧食自給率達到95.3%;棉花産量由1952年的469噸發展到1380噸;油料産量由1952年的3402噸發展到 61830噸;肉類總產量由1952年的6338噸發展到87556噸;水産品産量由1952年的395噸發展到8320噸。
農業生産條件明顯改善 建市以來,全市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4億多元,建成各類水利水電工程8.8萬多處,其中建設高標準水泥防滲渠道1108公里,治理病險水庫360座次,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89.8萬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 4.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22平方公里。“十五”期間,累計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人口21.6萬人,新增堤防工程23.5公里;新建農村沼氣池7.8萬口,農村沼氣池入戶率達到21%;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具1.5萬平方米,能源建設已形成年開發節約能源37萬噸標煤的能力。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88年的23萬千瓦增加到 88萬千瓦,各型拖拉機由4635台增加到8934台,機耕作業面積由7.7萬畝增加到46萬畝。到2008年,全市通油(水泥)路的鄉鎮達到88個,占全市總鄉鎮數的87 %;通水泥(瀝青)路的行政村、居委會達到 1053個,占全市總村數的63.5 %。到2008年,99.8 %村通電,94.3%村通公路;95.3 %村通郵;98.7%的村通電話,35.8 %的村用上了自來水。
農業産業化進程穩步推進 從建國初期的簡單傳統的土耕農作,到如今的城市農業、旅遊農業、品牌農業、生態農業,農業産業化進程不斷加快。2008年,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 637家,其中規模企業61家,全年實現年銷售收入23.71億元、利稅2.18億元。其中省、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8家。建立農業産業標準化生産基地161萬畝,慈利、桑植被國家林業局分別命名爲全國“杜仲之鄉”和“黃柏之鄉”;建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6個,成員4.87萬戶;認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品牌78個,7家企業的4個産品獲得了湖南省名牌産品、6種商標獲得了湖南省著名商標,茅岩莓保健茶等5種産品在第九屆農博會上獲得了金獎。面向旅遊市場的特色種植、養殖、加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農家樂、鄉村遊等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迅速興起。先後累計爭取國家、省級專案經費1300多萬元,實施國家農業科技專案8項,省級農業科技專案120項,培育新興農業産業3個,發展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6家,選育農業新品種6個,引進新品種58個,引進推廣新技術100項。
(三)迅速壯大的工業生産

60年來,張家界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全市工業由解放初期的設備簡陋的幾家手工作坊,逐步發展壯大,尤其是建市以來,全市工業在改革中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通過抵押承包、股份合作、兼併拍賣、破産重組等方式,讓一批批現代企業成長起來。工業在全市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8%,到建市初的13.3%,上升到2008年的17.6%,成爲張家界市僅次於旅遊業的第二支柱産業。

經濟總量突飛猛進 1952年,張家界市工業增加值僅536萬元,到1988年建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8716萬元,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速度爲10.4%;到2008年末,工業增加值達到了324240萬元,年增長速度爲12.1 %,增加值總量是1952年605倍,是1988年的17 倍。

工業企業加快成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所謂工業也只有幾家小小的手工藝作坊而已,到2007末,全市工商註冊登記的工業企業達603家,個體工業1437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年産值過500萬的工業企業)已成爲我市工業的主要支撐力量。2000年,我市規模工業企業84家,到2008年末發展爲 104家,實現增加值253157萬元,占全部工業的78.08%。其中産值過5000萬元企業26家,過億元企業4家。

新型工業化快速推進 張家界的新型工業化始於二十一世紀初,突出發展旅遊商品、清潔能源、生物醫藥三大新型産業,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積極推進傳統産業升級,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壯大。2008年,三大新型産業增加值 15.39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60.8%。貿源化工開發生産的五倍子沒食子酸及沒食子酸丙脂、辛酯等高新技術産品遠銷歐、美、日等20個國家和地區,成爲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五倍子深加工基地。旅遊商品産業集群成爲全省重點發展的50個産業集群之一,2008年,全市旅遊商品生産企業發展到180多家,産品種類2000餘種。園區經濟開始起步,全市3個工業園入園企業戶數達50家以上,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近10個億,園區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園區規劃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張家界堅持走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規模工業節能降耗形勢良好,2008年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1.5%。

(四)蓬勃發展的旅遊産業

這是一部中國旅遊業發展史上的傳奇。建市以來,張家界先後榮膺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産、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等多項殊榮,成爲中外遊客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旅遊産業迅速發展壯大,先後超越黃山、桂林,坐上了國內同類城市、同類旅遊景區的“頭把交椅”。1989-2008年,全市景點遊客接待量從56萬人次躍升到1679.13 萬人次,境外遊客從1.68萬人次攀升至105.85萬人次,旅遊總收從0.25億元增加到83.49億元,年均增長依次爲19.6%、24.4 %、35.8%。吃、住、行、遊、購、娛等門類齊全的旅遊服務業體系逐步形成,旅遊産業鏈條不斷延伸,旅遊業在全市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全市現擁有國家等級旅遊區(點)13個,其中5A級1個、4A級8個;2008年末,全市旅館發展到757家,星級賓館發展到57家,其中五星級賓館1家,四星級賓館5家;旅行社 65家、其中國際社24家,擁有持證導遊2104人,其中外語導語67人;旅遊運輸公司14家,擁有旅遊運輸車輛1127 輛。如今,張家界是中外遊客在中國首選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和湖南省及湘鄂渝黔邊區主要的遊客集散地,真正成爲湖南的旅遊龍頭。

(五)欣欣向榮的第三産業

在旅遊帶動下,全市第三産業業蓬勃發展。1952年,全市第三産業僅爲1346萬元,到建市的1988年達到了63546萬元,2008年則達到109.66億元,是1952年的815倍, 1988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9%。 

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發展迅速 2008年完成增加值86361萬元。旅遊高峰時,張家界的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都是一派繁忙景象。機場旅客吞吐量最高年份達155.43萬人,超過許多省會城市;火車站旅客發送量最高年份達140.51萬人;2008年,全市公路客運量達5057萬人,貨運量達1955萬噸,分別是1988年的5.3倍和4.5倍。郵電業務總量更是突飛猛進,2008年達到12.91億元,是1988年的441.2倍、1952年6萬元的2萬倍以上。

國內外貿易繁榮興旺 農副產品、五金建材、旅遊商品、木材、家具、工業品、服裝、水果等商業市場日益齊全,2008年,全市各類市場發展到117個,其中4個市場年成交額超過億元;擁有商業網點1.40萬家。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百貨店、購物中心、自動售貨機等多種商業業態不斷湧現,國內步步高、家潤多,國外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企業相繼進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讓農村商業網絡不斷擴大,金地農資、芙蓉超市、家家紅商貿等龍頭企業積極建立商品配送中心,以加盟連鎖方式向農村延伸發展標準化農家店。旅遊帶動更是促進了住宿餐飲市場的蓬勃發展,1989-2008年,全市住宿餐飲網點從364家增加到1938家,零售總額從0 .23億元增加到9.28億元,年均增長21.5%。195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2萬元,1989年3.52億元,2008年達到了58.90億元,年均增長11.4%。對外貿易也是成績顯著,建市以來,全市累計利用外資2.06億美元,年均增長31.5%;累計完成出口總值3867萬美元。1988-2008年,全市經濟外向度由0.21%提高到0.33%,由淨進口轉變爲淨出口。

房地産市場方興未艾  張家界的房地産開發於1998年才正式起步。投資規模以年均32.8%的速度遞增,2008年達到9.04億元,商品房施工面積達到97.48萬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積達到28.86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達到6.84億元。從1998年到2008年,全市累計完成房地産開發投資39.38億元。月亮灣花園、雅典國際、山水豪庭等建築精美、環境優雅的居住小區如同雨後春筍,極大改善了人居環境和城市面貌。房地産開發隊伍日益壯大,全市房地産開發企業從1998年的1家發展到72家,從業人員近2000人;物業服務業從無到有,現已發展到28家。全市房地産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

財政金融今非昔比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市的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金融市場不斷壯大。1952-2008年,財政總收入由323萬元增加到13.30億元,年均增長11.4%。2008年,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149.09億元、貸款餘額達112.08億元、保險機構保費收入達4.74億元,分別是1988年建市時的66.9倍、20.4 倍、63.6倍。

(六)不斷優化的産業結構

1952年,全市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爲:70.2:9.5:20.3,傳統農業佔據著絕對主導位置;1988年,全市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爲36.7︰18.3︰45,第三産業開始攀升。建市以後,張家界全面實施旅遊帶動戰略,積極推進“三化”進程,産業結構調整實現了兩次質的飛躍:一是2003年實現了産業結構從“三一二”型向“三二一”型的轉變;二是2006年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農業。2008年,全市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爲17.1︰23.3︰59.6,與1988年相比,第一産業比重下降了19.6    個百分點,二、三産業比重分別上升了5.0和 14.6個百分點,工業占GDP的比重從13.3%上升到17.6 %,成爲僅次於旅遊業的全市第二支柱産業。

資源優勢

張家界資源豐富 有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長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212條3131公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56.9萬千瓦,可開發量達104萬千瓦。有煤、鐵礦石、鎳鉬等礦產60多種,已探明儲量和可開發利用的 28 種。物種豐富,木本植物有110科1409種,脊椎動物有190餘種。名優特産有張家界椪柑、湘西黃牛、茅岩黴茶、菊花芯柚等。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爲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于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天門山風景區地貌,應屬高山地形,有流水的侵蝕作用,也有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岩層産生崩塌,形成懸崖陡峭,極爲壯觀,面臨澧水,更是雄偉。喀斯特溶洞高挂山峰,奇妙無比,歷來爲遊覽勝地。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積物形態。在張家界,更是堪稱一絕。其溶洞規模,桑植縣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學會會員洞,也真不愧爲亞洲地一洞的響亮稱號,可見不是一般。
     九天洞和位於武陵源區的黃龍洞,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們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爲一體。其洞內喀斯特堆積物,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可以說,想什麽,像什麽,極大地拓展了遊人想象的空間,往往使人很難找到恰當的辭彙和語言來讚美她。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占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淨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投資重點區域 /產業

 

重點鼓勵項目

 

生 產 要 素 成 本(平 均 價 格)

項目

分類

平均價格(¥)

勞 動 力 工 資

管理人員(大學)

/ 月

普通工人(中學)

/ 月

電 費

居民用電

/ 度

工業用電

/ 度

大工業用電

/ 度

水 費

工業用水

/ m3

天 然 氣

民用

/ m3

工業用

/ m3

用 地

(註:一畝 =  666.67平方米)

廠房

(月)       / m2              / m2

寫字樓

(月)       / m2              / m2

土地

             / m2        / 畝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