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 融資
 
株洲
 

 

名稱

株洲市

面積

11262平方公里

人口

380萬

    

地區簡介

株洲市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本省衡陽、郴州兩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介於北緯26°03’05”~28°01’07”,東經112°57’30”~114°07’15”之間。株洲市現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雲龍五區和醴陵市、株洲縣、攸縣、茶陵縣、炎陵縣五縣市,以及113個鄉鎮。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截至2009年,株洲市轄5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24個街道、66個鎮、46個鄉、1個民族鄉。
    2007年末總人口380萬人,比上年增加3.4萬人,其中市區79.5萬人。常住人口369.6萬人。城鎮化率爲47.4%,提高1.4個百分點。2007年計劃生育率爲96.8%,人口出生率爲12.7‰,人口自然增長率5.89‰,比上年提高0.34個千分點。2007年全市新增城鎮就業5.0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6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5394人,“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607戶。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39萬人。培訓各類人員11.21萬人次,其中2.54萬人獲得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非國有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分別達98.9%和80%。5年來,全市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0.0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14.8萬人。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爲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産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産過噸的縣(市)就産生在株洲管轄的醴陵市。境內物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金、錫、鈾、鉬、銅、銀、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矽石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等40餘種,爲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産和礦藏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植被所具有的多樣性特徵,爲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市域地貌類型結構: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於市域東南部,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兩岸分佈。
    株洲市位於羅霄山脈西麓,南嶺山脈至江漢平原的傾斜地段上,市域總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嶺穀相間,盆地呈帶狀展布;東南部均爲山地,山巒疊障,地勢雄偉。
    株洲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氏長眠在境內炎陵縣的鹿原陂。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炎陵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中的兩縣,共有4萬多名英雄兒女爲新中國捐軀。

未來___年發展規劃

 

人居環境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爲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産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産過噸的縣(市)就産生在株洲管轄的醴陵市。

區域優勢

株洲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樞紐。株洲素有"南北通衢"之稱,京廣、滬昆和正在建設中的武廣客運專線在此交彙,株北編組站是中國南方最大的編組站,株洲站是全國五大客貨運特級站之一。320、106國道,京珠、上瑞高速以及正在建設的長株、衡炎高速繞城而過。湘江內河航運比較發達。距離黃花機場約40分鐘車程。

產業優勢

  株洲是正在崛起的老工業基地。“一五”時期,株洲被列爲全國8個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在此布點興建了13個重點專案。目前,株洲已經形成了以交通裝備製造、有色金屬深加工、化工、新材料等爲支撐的産業體系,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100多個"第一"。株洲擁有亞洲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硬質合金研發和製造基地,全國最大的電力機車研發和生産基地,江南最大的鐵路貨車、航空發動機和汽車零部件研發和生産基地,還是全國製造業資訊化重點城市、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産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傳感技術産業化基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901家,從業人員20多萬人,其中大中型企業61家、上市公司9家、世界500強投資的企業8家,電力機車、硬質合金、電鋅等10多種重要産品産量居全國首位。

  株洲是中南地區有名的商貿物流中心。擁有各類專業市場337個,年成交額過億元的21個。其中,蘆淞市場群是中南最大的服飾物流中心,躋身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共有各類專業服飾市場43個,年成交額超過200億元,輻射全國15個省市、230多個縣市區。
   
株洲是聞名全國的旅遊度假勝地。
2009年全市接待國內遊客932.6萬人次,增長14.1%,接待境外遊客3.85萬人次,增長14.2%;實現旅遊總收入55.8億元,增長14.8%,其中旅遊創匯968.5萬美元,增長14.5%。年末全市擁有旅遊星級賓館飯店34家,旅行社45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2個。
   
株洲是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近幾年,株洲緊扣
"推進跨越發展、構建和諧株洲"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産業興市、科教先導、城鎮帶動、文化提升"四大戰略,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修訂及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1022.6億元,增長14.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高於2001-2008年年均水平1.8個百分點。全市經濟總量四年連續跨越600億、700億元、900億元和1000億元四個臺階,成爲全省第五個跨入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市州。第一産業增加值107.8億元,增長5.6%;第二産業增加值560.3億元,增長16.1%,其中工業493.1億元,增長17.1%;第三産業增加值354.5億元,增長13.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爲27474元,增長13.6%。
  
(一)第三産業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增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大。“十五”時期,我市第三産業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第三産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0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億元,年均增長12.5%,2005年第三産業占地區生産總值(GDP)的比重已達到36.3%。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穩步提高,2005年達到32%。

  (二)第三産業已成爲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渠道,是城鄉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第三産業從業人員由2000年的51.7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66.08萬人,年均增長5.0%,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總數的比重也由25.5%提高到31%。第三産業已經成爲城鄉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05年全市第三産業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占全社會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的比重達到了46.4%。

  (三)第三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我市第三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傳統服務業利用現代的管理理念和資訊技術,得到逐步改造和提升。新興業態不斷拓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和營銷方式迅速發展,房地産、物流、旅遊、資訊、通信、仲介服務等行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已成爲全市第三産業新的增長點。

  (四)第三産業“三化”穩步推進,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我市第三産業的市場化、産業化、社會化進程加快,産業觀念明顯增強,其中商貿流通、餐飲、公路運輸、維修服務等市場准入門檻低的行業,基本形成了民營、國有、外資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市場競爭新格局。

資源優勢

株洲水資源

  湘江河水經流株洲,支流有洣水、茶水,還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

  湘江

  湘江又稱湘水,爲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內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公里,全長856公里,歷年平均徑流量722億立方米。

  地理

  湘江發源廣西臨桂縣海洋圩的海洋河,從湖南永州市東安縣的瀑埠頭向北流入湖南省境內,永州境內先後納入紫水、石期河、瀟水、應水、白水等支流,在衡陽彙蒸水和耒水,衡山納洣水,淥口彙入淥水,湘潭彙入漣水,長沙市區彙入瀏陽河和撈刀河,於望城的新康納潙水,至湘陰的濠河口分左右兩支彙入洞庭湖。

  湘江水系地處長江之南,南嶺以北,東以羅霄山脈與贛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湘江主要支流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彙入幹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潙水從西岸彙入。湘江流域大都爲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區長沙以下的沖積平原範圍較大,與資、沅、澧的河口平原連成一片,成爲全省最大的濱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於山地之中,表現著山溪河流的特徵。湘江在永州以上稱爲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時穿切岩層而過,形成峽穀,流域內石灰岩分佈很廣,岩洞較多,地下水對河水的補給量較大。湘江在懷化至衡陽之間爲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錯落其間,亦有峽穀。湘江在衡山以下爲下游,地勢平坦,河水平穩,沿河沙洲斷續可見。湘江河口散佈著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遺迹。

  水文特徵

  湘江水系通航支流31條,湘江主幹流通航里程660公里。湘江流域年降雨量都在1300毫米以上,降雨多集中于春夏兩季,4至6月爲多雨季節;雨季湘江水位上漲,主要年份最高水位出現於4至7月。湘江及其支流多漫灘,枯水時期,河灘高出水面,洪水期均被淹沒;湘江水位的特徵爲,洪水一來,河水暴漲成災。

  株洲礦產資源

  簡況

  株洲市礦產資源較豐富,現已發現礦產44種,其中探明儲量20種。各類礦床(點)358處,已探明礦床大型3處、中型14處、小型101處,已列入湖南省礦產儲量表的大型礦床3處、中型10處、小型69處。在國民經濟15種支柱性意義礦產中,煤、鐵、水泥灰岩、矽質原料等礦產資源形勢較好,其餘則極緊缺或缺少。資源潛在價值389.14億元,人均1.06萬元,地均每平方公里345.52萬元。

  主要礦產

  煤、鐵、鈮鉭及非金屬礦有一批大中型礦床,具較大資源優勢

  煤:資源儲量2.73億噸,居全省第四位。以無煙煤爲主,占總量的94.51%。集中分佈在攸縣、醴陵市,資源儲量分別爲2.24億噸、0.32億噸,其餘各縣均僅數百萬噸。黃豐橋、蘭村等主要煤礦區煤質較好,以低—中灰、低—中硫煤爲主,有部分特低硫煤,瓦斯含量較低,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開發技術條件較好。

  鐵:資源儲量1.42億噸,居全省第三位。主要分佈在茶陵縣、攸縣,資源儲量分別爲0.89億噸、0.50億噸。以沈積型酸性貧礦爲主,有部分富礦。湘東鐵礦所轄礦山因富礦枯竭已閉坑,尚有老漕泊及天仙嶺兩處富鐵礦。其中老漕泊鐵礦平均品位54%,資源儲量509萬噸,爲省內罕見的富鐵礦床。

  鈮鉭:鄧阜仙鈮鉭礦具大型規模,爲全國四大鈮鉭礦之一,可露采,開發條件好。

  冶金、建材非金屬礦產:區內此類礦產豐富。已探明大型高嶺土礦1處,小型8處,資源儲量居全省第一;大型熔劑灰岩1處;富有特色的中型矽土礦及石英高嶺土複合礦床各1處;中型螢石礦3處,其中富礦1處;鎂質粘土礦4處,透輝石礦床1處。此外水泥灰岩、石英脈型及砂岩型矽質原料礦產各縣均有分佈,資源充裕。

  金、飾面花崗岩、礦泉水資源前景好,潛力較大

  這些礦產通過近年勘查,表現出較好的資源遠景。金(岩金)6處礦床普查資源量27噸,2002年主管部門已認可洪源、雁林寺金礦區資源儲量分別爲2.73噸、4.74噸。5處礦泉水批准允許開採總量790噸/日;茶陵、炎陵一帶飾面花崗岩資源豐富,花色品種多,極具潛力。

  株洲土地資源

  2005年,全市土地總面積1126219.60公頃中:農用地面積963335.28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85.54%(其中耕地202780.11公頃,占18.01%;園地16521.05公頃,占1.47%;林地669791.66公頃,占59.47%;牧草地2481.73公頃,占0.22%;其他農用地71760.73公頃,占6.37%)。建設用地面積83831.35公頃,占7.44%(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1263.87公頃,占6.33%;交通運輸用地5133.89公頃,占0.46%;水利設施用地7434.09公頃,占0.66%。)未利用地79052.52公頃,占7.02%。(其中:未利用土地53537.54公頃,占4.75%;其他土地25535.93公頃,占2.27%。)

投資重點區域 /產業

 

重點鼓勵項目

 

生 產 要 素 成 本(平 均 價 格)

項目

分類

平均價格(¥)

勞 動 力 工 資

管理人員(大學)

/ 月

普通工人(中學)

/ 月

電 費

居民用電

/ 度

工業用電

/ 度

大工業用電

/ 度

水 費

工業用水

/ m3

天 然 氣

民用

/ m3

工業用

/ m3

用 地

(註:一畝 =  666.67平方米)

廠房

(月)       / m2              / m2

寫字樓

(月)       / m2              / m2

土地

             / m2        / 畝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