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 融資
 
淮安
 

 

名稱

淮安市

面積

10072平方千米

人口

532.77萬

    

地區簡介

淮安市地處江蘇省北部中心地域。位於北緯32°43ˊ00"~34°06ˊ00",東經118°12ˊ00"~119°36ˊ30"之間。北接連雲港市,東毗鹽城市,南連揚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鄰宿遷市。東西最大直線距離132 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150 公里,面積10072 平方公里。2004年,市區建成區面積80 平方公里。下轄清河、清浦、淮陰、楚州4 區和漣水、洪澤、盱眙、金湖4 縣。
     2006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32.77萬人,比上年增加5.00萬人,增長9.0‰;全年出生6.01萬人,死亡2.13萬人;人口出生率11.3‰,死亡率4.0‰,人口自然增長率7.3‰。
    淮安市是江蘇省省轄市,下轄清河、清浦、淮陰、楚州4區和漣水、洪澤、盱眙、金湖4縣。此外,江蘇省淮安經濟開發區計劃單列,統計單獨列統。至2004年末,全市有116個鄉鎮,其中24個鄉、92個鎮;另有13個街道辦事處。

淮安市有48 個民族,是江蘇省民族成份最多的市之一。其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9.7% ; 47個少數民族人口約1.61萬人,以回族人口爲最多,約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7%。其他少數民族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百人以上的民族有14個:蒙古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傈僳族、傣族、藏族、黎族、朝鮮族等;百人以下的民族有31 個:維吾爾族、瑤族、哈薩克族、佤族、佘族、高山族、拉秙族、水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撤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俄羅斯族、邵溫克族、德昂族、裕固族、京族、獨龍族、鄂倫春族、基諾族。
    淮安市地跨淮河兩岸。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淮安的氣候、物候、植被、生物資源等具有明顯的過渡特徵。

淮安市地處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無崇山峻嶺,地勢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爲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地勢較高。盱眙縣仇集鎮境內無名山真高231 米,爲全市最高點;楚州區博裏地面真高僅2.3米—3.3米,爲全市最低點。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沐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等9 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 ,湖泊面積占11.39% ,丘陵崗地面積占18.32 % ,是典型的“平原水鄉”。

未來___年發展規劃

 

人居環境

橫貫淮安市境內的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因此淮安市兼有南北氣候特徵,一般說來,蘇北灌概總渠以南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地區爲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受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裕。
     全市年太陽輻射總量在110 千卡/平方釐米—119 千卡/平方釐米之間,全市分佈爲北多南少;全市年日照時數在2136 小時—2411 小時之間,日照時數分佈也是北多南少。
    全市年平均氣溫爲14.1℃ —14.8℃ ,基本呈南高北低狀,受洪澤湖水體影響,在洪澤湖區形成一暖中心。氣溫年分佈以7月最高,l月最低。全市年無霜期一般在210天一225天左右,北短南長,受洪澤湖區水體影響,洪澤縣無霜期最長達236天。
    全市各地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在906 毫米~l007 毫米之間。降水分佈特徵是南部多於北部,東部多於西部。降水年內變化明顯,夏半年降水集中。春夏之交梅子成熟季節多鋒面雨,稱爲“梅雨”或“黴雨”。降水年際分佈不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達1700毫米以上,最少的年份只有500毫米。
    全市年平均風速在2.9米/秒~3.6米/秒,以偏東風和西南風爲主。
    由於氣候的過渡性和季風年度強弱不均、進退的早遲,因此淮安市也是氣象災害多發地區。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乾旱、寒潮、霜凍、連陰雨、冰雹、熱帶風暴、龍捲風等。
    根據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證實,遠古時代的淮安氣候比現在還要溫潤得多。早在新第三紀,市境西部的丘崗地區還是海濱陸地,是古脊椎動物的樂園,這裏的古生物化石異常豐富,被國內外考古學家譽爲“化石寶庫”。

區域優勢

 

產業優勢

綜合經濟
  經濟總量較快增長,産業結構繼續調優。十一五以來,我市服務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近四年地區生産總值中第三産業增加值增幅均超過15%(按可比價格計算,根據第二次經濟普查口徑調整,下同),保持快于當年GDP增幅。2009年,全市第三産業增加值總量爲409.3億元,同比增長15.8%,增幅快於GDP1.6個百分點,在省轄市中居第四位。三次産業結構由2008年的16.1:47.6:36.3調整爲15.2:48.3:36.5,二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繼續提高,其中第三産業占比提高0.2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趨於優化。
  投資拉動力度不減,生産經營穩中加快。投資主導作用有力支援全市服務業經濟較快發展,主要行業的投資規模和水平均有明顯提升。全市服務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爲351.79億元,同比增長34.1%,增幅在省轄市中居第二位。服務業投資占城鎮投資總額的比重過半,達到51.5%。服務業重點投資專案進展加快,全市287個億元以上服務業投資專案全年累計完成投入470.4億元,完成總投資額43.1%,其中當年投入299.18億元,完成總投資額27.4%。利用外資規模大幅度提高,全年服務業實際到帳註冊外資2.26億美元,同比增長230%。
  服務業生産經營呈現擴張態勢,年末服務業貸款餘額爲273.6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1.6%,當年新增貸款80.34億元。全年服務業累計用電量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4%,增幅快於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貸款和用電量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批零貿易、住宿餐飲、房地産、商務服務業等生産性服務業均占主要比重,顯示經營性服務業快速增長。
  良好的服務業生産經營態勢實現稅收收入快速增長,全年累計完成服務業稅收收入52.54億元,同比增長六成,其中國稅收入22.14億元,地稅收入30.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4.9%和42%。服務業稅收占國稅地稅稅收總收入比重爲35.0%,較上年提高8.8個百分點,占比提高幅度居省轄市首位。
  傳統産業平穩運行,新興産業快速發展。以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金融業、批零貿易及住宿餐飲業等爲主的傳統服務業運行穩定。交通運輸業務量主要指標全年同比增幅保持平穩,全年公路旅客周轉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爲41.87億人公里、57.41億噸公里,同比分別增長8.0%和8.3%,水運貨物周轉量爲66.35億噸公里,同比增長7.0%。郵政業務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業務收入累計2.01億元,同比增長12.1%,增幅較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金融業務總體發展平穩,保險和證券業務收入增長快於銀行業。金融業營業收入累計100.14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收入分別爲62.33億元、24.8億元和13.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7%和20%。金融機構存貸款業務增長較快,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爲942.33億元和673.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3%和45%。
  批零貿易及住宿餐飲業全年保持穩步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399.89億元,同比增長19.1%,增幅居全省第三位。限額以上住宿及餐飲業營業收入增長較快,收入累計分別爲3.89億元和3.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2%和20.1%。
  電信業、物流業、房地産業及商務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電信業移動電話用戶(按在網通訊用戶統計)及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等業務指標增長較快,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94萬戶,互聯網寬帶用戶29.64萬戶,同比分別增長26.2%和37.3%。物流業基礎建設取得進展,已建成省重點物流園區2個;全社會營業性車船擁有量較快增長,其中營業性載貨汽車1.87萬輛,內河船舶5023艘,同比分別增長35.9%和23.5%;交通網線達到1.28萬公里,同比增長1.3%。房地産開發本年投資182.15億元,同比增長31.6%,商品房屋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均較上年翻番,房屋銷售面積531.34萬平方米,銷售額154.8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01.3%和119.7%。
  商務服務業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全年商務服務業累計收入25.5億元,同比增長33.9%,增幅居省轄市首位。大旅遊建設顯成效,旅遊業各類收入累計100.95億元,同比增長27.8%,其中,國內旅遊收入99.52億元,同比增長28.4%,旅遊外匯收入2090萬美元,同比增長0.6%。
  企業營效雙增,社會事業同步發展。根據對裝卸搬運、倉儲業、電腦服務業等十個服務業行業685個企業的調查,服務業企業經營狀況總體較好,實現收入規模和效益水平雙提升。被調查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53.33億元,同比增長22.7%,實現營業利潤6.17億元,同比增長75.9%。
工業產業
    
工業生産持續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14.54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工業增加值59.10億元,增長4.9%;集體工業增加值9.84億元,增長17.9%;股份制工業增加值233.23億元,增長18.0%;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61.17億元,增長19.0%。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96.28億元,增長7.4%。全年工業用電71.2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1%。
     企業效益逐步回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産品銷售收入1588.2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實現利稅171.97億元,增長25.6%,其中利潤74.42億元,增長27.4%。企業虧損面9.2%,比上年下降8.0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2.72億元,下降79.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45.27,比上年提高16.3個百分點。
    建築業穩定發展。全市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建築業産值474.86億元,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建築工程産值455.64億元,增長23.4%;安裝工程産值17.21億元,增長8.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531.6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5.7%;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421.69萬平方米,下降9.5%。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産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完成500萬元以上專案固定資産投資745.58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其中,城鎮投資682.95億元,比上年增長31.8%,城鎮投資中房地産開發投資182.15億元,增長31.6%;農村投資62.64億元,增長39.0%。按産業分,第一産業投資14.19億元,增長37.8%;第二産業投資366.22億元,增長30.1%,其中工業投資360.12億元,增長33.1%;第三産業投資365.18億元,增長34.6%。
    商品房市場銷售快速增長。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531.3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73.51萬平方米,增長99.8%。商品房銷售額154.81億元,比上年增長119.7%;其中住宅銷售額132.93億元,增長120.8%。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45億元,公、鐵、水、空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綜合性交通運輸體系逐步完善。建成漣水機場主體工程和城南汽車客運站,鹽河航道整治工程提前開工建設;205國道、325省道等幹線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宿淮鐵路完成前期拆遷並開工建設,淮揚鎮鐵路、淮連鐵路前期工作穩步推進。
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99.8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54.35億元,增長19.1%;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45.54億元,增長19.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38.86億元,增長18.5%;住宿餐飲業零售額55.89億元,增長22.4%;其他行業零售額5.14億元,增長23.4%。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汽車類零售額6.45億元,比上年增長82.7%;糧油類、肉禽蛋類零售額分別增長46.8%、58.5%。

資源優勢

“自古漣漪佳絕地,繞郭荷花,欲把吳興比。”這是900 多年前大文豪蘇軾過淮安漣水時留下的佳句。正如東坡先生所歌詠的那樣,自古以來淮安就是淮上江南、魚米之鄉。
    早在遠古時代,淮安大地就是地勢平衍,河湖密布,土壤肥沃,水草肥美,宜漁宜獵、宜農宜牧的好地方。大約距今六七千年前,淮安就已出現種植稻穀的原始農業。《禹貢》中有“淮夷璸珠暨魚”的記載,陸羽《茶經》 中也有山陽茶陂的描述。在黃河奪淮之前,“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是魚米之鄉淮安的生動寫照。黃河奪淮後,淮安農村曾經凋弊衰落,“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民諺也被“淮貧”說取代。新中國成立後,淮安人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改革耕作制度,大力繁育和推廣良種,改進作物栽培技術,改良土壤,提高施肥和植保技術,發展農業機械化,普及科學技術,提高科學種田水平,農業生産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廣袤的淮安大地再次成爲魚米之鄉,成爲全國重要的綠色農副產品基地。
    淮安市農業的主要種植品種有稻、麥、玉米、豆類、油菜、花生、薯類、芝麻、棉花、麻類等其他經濟作物百餘種和數十種蔬菜品種。在糧食作物中,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以稻穀爲第一,麥類次之。
    1992 年,淮安市開始開發生産綠色稻米。以14 個萬畝以上稻田養殖鄉鎮爲核心,沿洪澤湖、白馬湖周邊地區建成8 萬公頃優質無公害稻米生産基地,又在全市建成3 萬公頃綠色稻米生産基地,還創建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有機稻米生産示範區1000公頃。2003 年,全市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60%以上,其中無公害綠色有機稻米産量達60 多萬噸,在省內乃至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成爲江蘇優質稻米的主要産區。全市擁有年加工生産能力達3 萬噸以上的稻米龍頭企業10 多家,合計加工銷售優質稻米50 多萬噸,其中綠色、無公害、有機稻米占60%左右;先後形成“金栗”、“金葉”、“岔河”、“淩優”等綠色稻米知名品牌9 個,“淮上珠”牌有機米品牌1 個,“金寶玉”等公害稻米品牌10多個。
    經過十多年的綠色革命,蔬菜已躍居淮安市農業五大主導産業之一。2003 年,全市蔬菜面積10.67萬公頃,其中設施栽培蔬菜面積2.33萬公頃。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氣候條件,使水産業成爲淮安農業的又一個主導産業。2003年,全市水産養殖面積達7.87萬公頃,特種水産養殖面積達4.5萬公頃,水産品總產量達22.62萬噸,特種水産品産量達3.36萬噸。
  淮安的畜牧業自古有名。清光緒《 清河縣誌》 載:境內“六畜富擾,尤多羊馬,或數千百蹄色別爲群,或縱牧河岸望若雲錦”。盱眙以盛産優良水牛而著名。兩淮和漣水的驢飼養量民國時居全省之首。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繁育成功的“新淮豬”遍及全國,種豬還銷往國外。九十年代以來,淮安的畜牧業迅猛發展,産品質量穩步提高,成爲江蘇省草雞、四季鵝重點産區和最大的肉鴿、野鴨特禽生産基地。全市初步形成淮陰區的肉鴿,清浦區的肉雞、蛋雞,洪澤縣的四季鵝,盱眙縣的綠頭野鴨,漣水縣的蘇北草雞,金湖縣的蛋鴨等六大縣域特色産業。淮陰、漣水、楚州爲全國商品豬生産基地縣(區),其中淮陰、漣水也是全國商品瘦肉型豬生産基地縣(區),盱眙是全國商品牛基地縣和稭杆養牛示範縣。
    現在的淮安不僅以魚米水鄉著稱,而且以生態淮安聞名全國。2003 年,全市糧油、蔬菜類無公害農產品生産基地面積達到17.23萬公頃。通過省級以上認定的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2.52萬公頃,獲得無公害蔬菜認證産品70 個,有機食品蔬菜1 個。全市無公害林牧漁産地認定78 個,其中茶果類9 個、家禽類37 個、水産類32個,通過認定的茶果面積2.67萬公頃、家禽1431.8萬隻、家畜117.4萬頭、水産1.31萬公頃。洪澤縣、金湖縣的畜禽和水産,楚州區的畜禽均通過無公害産地整體認定。
土地資源

  
淮安市屬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陸地總面積892萬公頃。全市土地資源類型比較豐富,除了缺少園地中的橡膠園、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積雪,其他土地利用類型均有分佈。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類,面積較大。2003 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39.28萬公頃,其中,水田25.90萬公頃。此外,全市還有可供開發的黃河故道和其他河湖灘地近7 萬公頃。水域面積31.26萬公頃。
    全市耕地分爲水田、早地、望天田、水澆地和菜地等5 類,其中水田比重最大,占三分之二。耕地土壤主要爲水稻土類、潮土類、砂語黑土類、黃棕壤土類、基性岩土類、石灰岩土類。土壤質量較差,有機質含量低,一般不足0.2 % , PH 值7~8 之間。由於灌溉條件優良,風調雨順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産穩産。
    水域遍佈全市各地,除清河區外,各縣區水域面積占轄區面積比重均超過19 % ,洪澤縣高達58 %。全市水域分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葦地、灘塗和溝渠。
    林地主要分佈在盱眙縣丘陵地區,牧草地也幾乎全部在盱眙縣境內。
水資源
  儘管市名含有祈求淮水安瀾的意思,儘管境內河湖衆多,水網密布,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總體上說淮安市是一個水資源較爲貧乏的地區。全市水資源具有“人均占用量少,過境水豐富,利用率較低”等特點。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爲21.55億立方米,人均年佔有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爲966 毫米,降水總量96.84億立方米。降水雖較爲豐富,但存在時空分佈差異較大和與上游來水同步等特點,加之平原攔蓄條件差,河湖調蓄能力有限,致使大部分地表徑流被白白排放掉。全市過境水資源量較多。過境水主要是利用洪澤湖放水和抽引江水。洪澤湖是淮安市的生命之湖,湖泊水量補給豐沛,且又是一個過水型湖泊,多年平均出湖水量達330 億立方米。全市每年抽引江水而利用的水資源數量約爲10 億立方米~20 億立方米,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投人使用,這部分過境水量將大幅增加。
    淮安市地下水資源貯量豐富。全市可供開發利用的含水層廣泛分佈於第四系鬆散層。平水年全市降水補給潛水的水量爲15.08億立方米,一般幹早年爲12.83億立方米,特殊乾旱年爲8.16億立方米,潛水調節資源量爲8.53億立方米。全市深層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爲5.42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淮安市礦產資源較爲豐富,分佈相對集中。能源礦產資源有金湖縣、洪澤縣的石油和天然氣,洪澤縣老子山的地熱。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有盱眙縣的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雲岩;楚州區、清浦區、淮陰區的岩鹽;洪澤縣、淮陰區的芒硝等。其中,盱眙縣凹凸棒石粘土探明儲量2.72億噸,遠景儲量達5億噸,占全國總儲量的65%~70%,占全球總儲量的近50%;岩鹽資源探明儲量1350億噸(不包括洪澤湖底),居世界首位,且品位高、埋藏淺、品質優,鹽層厚度達100米~200米,鹵水濃度在300克/立升~320克/立升之間,適宜大規模開發利用;淮安擁有華東最大的無水芒硝礦,已探明芒硝儲量達20億噸。
森林資源
  淮安市的平原綠化,林業資源總量及産業化水平居全國先進行列,在江蘇省排名第三,其中森林覆蓋率18.2% ,高於全國1.65個百分點,高於全省7.64個百分點。到2002 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積9.07 萬公頃,農田林網38 萬公頃,林網化率95.9% ,四旁植樹1.1億株。淮安市的林業資源以人工林爲主,兼有天然林,樹種資源比較豐富,有木本植物79 科,179 屬410 種,其中喬木328 種,灌木65 種,藤木17 種,約有172 種人工栽培種。
    盱眙縣境內西南丘陵山區是淮安市天然次生林分。該縣1985 年組織的普查顯示,共有木本植物234 種(含變種),其中栽培種60 種,隸屬於34 科146 屬,其中裸子植物22 種,被子植物212 種。分佈較廣,較具有代表性的大科有:裸子植物的松科3 屬5 種;柏科7 屬11種;被子植物的薔薇科12 屬31 種;蝶形花科8 屬12 種;楊柳科2 屬11種;木樨科7 屬10 種;殼鬥科2 屬6 種;榆科4 屬7 種,以及竹亞科4 屬12 種。調查還發現江蘇公佈新記錄的三個樹種:漆樹、毛葉歐李、迎春花。該次生林全是建國後封育而成。絕大部分在丘陵下部谷地及其側山腰。這些地方幾乎遍佈裸露的亂石,藤棘叢生,交通極爲不便,形成了天然保護區,因而保留了較爲繁多的樹種資源和其他植物資源。
    全市主要栽培樹種有:楊樹、泡桐、柳樹、水杉、刺槐、馬尾松、黑松、板栗、毛竹等;珍稀樹種有黃檀、黃連木、野核桃、紅脈釣樟、山胡椒、漆樹、毛棣、毛葉歐李、迎春花、羽葉泡花樹等。
野生動物資源
  淮安市位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利於野生動物的生存,市境內的野生動物種類以鳥類居多。目前,全市野生動物有鳥類321 種,經濟魚類83 種,爬行動物48 種,哺乳動物49 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 種,二級保護動物43 種。
    據1987 年鳥類普查統計,全市鳥類資源有125種,隸屬15 目38 科。生態類群有陸禽、游禽、鳴禽、猛禽、攀禽、涉禽。生態分佈有森林灌叢環境鳥類、水環境鳥類、農田鳥類、居民點鳥類四大類。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丹頂鶴、白枕鶴、白鶴、黑鶴4 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小天鵝、虎鼻天鵝、鴛鴦等,三級保護動物有大鴨、灰鶴及分佈在全市的猛禽所有種。江蘇省重點保護鳥類鴻雁、灰雁、鶴鶉、黑嘴鷗、鷹頭杜鵑、回聲杜鵑、大杜鵑、戴勝、綠啄木鳥、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喜鵲、大山雀、銀喉長尾山雀、灰喜鵲、黑枕黃鵝、畫眉等。在1992 年—1993 年蛇類資源普查中,淮安市發現蛇類資源10 種,分屬2 科5 屬。其中腹科1 種,遊蛇科9 種,屬江蘇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 種,即赤鏈蛇、黑眉錦蛇、棕黑錦蛇、烏梢蛇、腹蛇。獸綱、兩栖綱可能分佈有貉、豬灌、赤狐、黃鼬、松鼠、東方鈴蟾、東方蠑螈、棘胸蛙、黑斑側褶蛙、金線側摺蛙及爬行綱龜類,它們都是江蘇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果樹資源
  淮安市過渡性、季風性氣候特點適宜果樹生長,淮安市的果樹栽培歷史也很悠久,據明清地方誌記載,當時民間栽培的果樹有桃、杏、梨、李、柰、棗、梅、葡萄、櫻桃、石榴、酸棗、沙果、銀杏、核桃等14 種,其中棗、梨産量可觀。經過多年的引進和辛勤培育,如今淮安市的果樹資源有9 科14 屬33 種。即:薔薇科(桃屬、杏屬、梨屬、櫻桃屬、蘋果屬、梨屬)、鼠李科(棗屬)、柿樹科(柿屬)、石榴科(石榴屬)、葡萄科(葡萄屬)、山毛棒科(栗屬)、胡桃科(胡桃屬)、銀杏科(銀杏屬)、桑科(榕屬)。其中,栽培果樹品種資源8 科10 屬22 種,砧木及野生資源2 科6 屬11 種。
    栽培面積較大的有蘋果、梨、桃、板栗,成片種植的還有銀杏、石榴、草毒、無花果、葡萄,山植、李、杏、柿、棗等爲零星種植。
中藥材資源
  淮安市的盱眙縣由於有丘陵山區,氣候適宜,因此全市的中藥材資源,特別是野生中藥材資源較集中地分佈於該縣,是淮安市惟一的野生藥材天然寶庫。該縣進行的專項普查顯示:全縣中藥材品種資源579 種,其中植物類549 種,動物類30 種,總蘊藏量2 . 6 萬噸,每年收購300 多個品種5 的多噸,省內名列前茅,有些遠銷東南亞。其中蜈蚣、靈芝等稀有珍貴,桔梗、金銀花、白頭翁等獨居特色,百部、佩蘭、夏枯草、野馬追等蘊藏豐富。從品種看野生的占94 % ,從蘊藏量看野生的占99 . 5 %以上。按照分類,名貴藥材有:蜈蚣、白頭翁、夏枯草、貓爪草、柴胡、百部等20 餘種;大宗藥材有:野馬追、益母草、野菊花、苦參等40 餘種;引種栽培藥材有:杜仲、紅花、白芍、生地、銀花、太子參等10 餘種;家種藥材有:山藥、板蘭根、川誇、紫苑、紫蘇、薄荷等20 餘種;家野兼有藥材有:桔梗、丹參、芡實、澤蘭、佩蘭(都梁香草)等10 餘種;普查新發現的品種有:知母、土欒兒、小葉錦雞兒、石見穿、透莖冷水花、白棠子、苦樹、烏板樹共8 種。
    盱眙蜈蚣早在春秋時即享有盛名,其蘊藏量與收購量均居江蘇首位,且以質優量多暢銷國內外,被譽爲盱眙“山寶”。以野馬追爲原料製成的野馬追糖漿是止咳消喘良藥,曾獲江蘇省科技大會優秀成果獎和全國醫藥衛生科技大會優秀成果獎等多項大獎。

投資重點區域 /產業

突出海濱城市個性特色,城市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圍繞“一心三極”空間佈局,不斷拓展發展戰略規劃成果,海濱新區用海規劃獲國家批准,中央商務區、連島等16項詳細規劃編制完成。啓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開展近期重要片區、重點地段、重大設施規劃研究,編制花果山片區、海州開發區等20餘項控制性規劃和城市供熱、空港物流等10多項專業規劃,完成50個鄉鎮總體規劃和315個村莊建設規劃。城市中心城區控制性詳規覆蓋率達96%,東部城區實現全覆蓋。
    
以港口建設爲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港口15萬噸級航道擴建進展順利,10萬噸級和第五代集裝箱船舶可乘潮進出港。廟嶺三期突堤2個集裝箱泊位具備簡易靠船條件,墟溝二期5萬噸級和墟溝三期7萬噸級通用泊位建成試投産,氧化鋁、散化肥等專業化泊位開工建設。南疏港通道、中雲物流園區加快建設。“一體兩翼”組合港規劃佈局初步展開,南翼灌河港區、北翼贛榆港區等開展前期論證,11個造船、碼頭專案落戶灌南船舶工業園。實施東隴海鐵路電氣化改造,連鹽鐵路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連鹽高速公路和323省道、機場路建成通車,連臨高速公路先導試驗段奠基,改建國省道200多公里。啓動鹽灌船閘建設,鹽河、玉帶河加快疏浚。海堤達標防護工程基本完成,新沂河50年一遇防洪工程加快推進。雲台、鳳凰變電所等一批輸變電工程投入使用。電話擴容、寬帶城域網等通信網路設施進一步完善。
    
以東部城區建設爲龍頭,國際性海濱城市框架初步拉開。強力推進東部城區率先發展,實施成片拆舊建新,中山西路、大港路、海棠路等道路整治出新,連島、中央商務區、港灣服務區等節點開發全面啓動,海濱新區陸域形成工程啓動抛填。突出增強産業承載力,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臨港産業區東方大道等“兩橫七縱”路網框架基本形成,板橋工業園道路、水電、通訊設施快速推進,北固山大道、平山北路開工建設。在海一方公園建成開放,東區汙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規劃建設,一批商業服務專案入駐臨港産業區。
    
以中心城市建設爲核心,城鄉一體化進程快速推進。投資60億元實施300項城市建設專案,建成區面積擴大到85平方公里。完成城市西、南出入口拆遷,新建改建人民路、淩州路等30多條城市主次幹道,建成新海城區外環路網,東西城區連接更加暢通。市政公用設施不斷完善,推進垃圾焚燒熱電聯産專案,完成西氣東輸接入工程,發展管道燃氣用戶7000戶。民防應急指揮中心主體封頂,建成人防工程5.6萬平方米。深入開展“四城同創”,大力營造優美舒適的城市環境,被命名爲省級園林城市。實施港城大道等64項綠化重點工程,新增城市綠地200公頃。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美化亮化面積111萬平方米,重點地段市容市貌得到改觀。加大環衛設施投入,新建改建公厠154座,添置一批道路清洗設施。開通新浦至連雲地區公交車,有效治理非法營運行爲,城市交通營運秩序明顯好轉。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四縣縣城彰顯特色加快向中等城市發展,一批工業重鎮、商貿集鎮、文化名鎮得到培育,創建一批省新型示範小城鎮,試點推動村鎮建設,全市城市化率達40.1%。

 

重點鼓勵項目

 

生 產 要 素 成 本(平 均 價 格)

項目

分類

平均價格(¥)

勞 動 力 工 資

管理人員(大學)

/ 月

普通工人(中學)

/ 月

電 費

居民用電

/ 度

工業用電

/ 度

大工業用電

/ 度

水 費

工業用水

/ m3

天 然 氣

民用

/ m3

工業用

/ m3

用 地

(註:一畝 =  666.67平方米)

廠房

(月)       / m2              / m2

寫字樓

(月)       / m2              / m2

土地

             / m2        / 畝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