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 融資
 
寧波
 

 

名稱

寧波市

面積

9671.59平方公里

人口

550萬

    

地區簡介

寧波是我國東海之濱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志書上記載:“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後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一在奉化境內。“鄞”的名稱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今育王寺附近),並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在的市區、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乍山鄉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並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縣)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後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改為望海縣,後又改為定海縣(即今鎮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後來寧波的鄞、慈、鎮、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海口,《四明志》就有“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後,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於當時的鎮海縣還叫定海縣,明州又緊靠鎮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至於寧波城區的范圍,到唐朝時才大體形成。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從小溪遷回三江口後,刺史韓察在今鼓樓一帶建造子城,作為衙署。唐朝末年,刺史黃晟又建筑羅城,周圍二千五百余丈,它的城址,大體上就是現在的環城馬路。

  1842年,寧波被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寧波江北岸設領事、立稅司,主權外溢,逐步淪落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港了。

  民國初,廢府存縣。1927年,把鄞縣城區改稱寧波市,市、縣分治﹔但到1931年,又將寧波市並入鄞縣,直到建國後,才把城區和近郊從鄞縣劃出,稱寧波市。1983年,市、地合並,寧波市的管轄范圍,除余姚、寧海外,又大體包括了原來明州或寧波府所轄的各縣。

         寧波簡稱“甬”,早在周代時已經有這個稱呼了。“甬”字是古代大鐘的一個象形字,在鄞、奉兩縣的縣境上,山的峰巒很象古代的覆鐘,所以叫甬山,這條江就叫甬江,這一帶地方就稱為“甬”地了。

未來___年發展規劃

 

人居環境

區域優勢

產業優勢

資源優勢

 

投資重點區域 /產業

 

重點鼓勵項目

 

生 產 要 素 成 本(平 均 價 格)

項目

分類

平均價格(¥)

勞 動 力 工 資

管理人員(大學)

/ 月

普通工人(中學)

/ 月

電 費

居民用電

/ 度

工業用電

/ 度

大工業用電

/ 度

水 費

工業用水

/ m3

天 然 氣

民用

/ m3

工業用

/ m3

用 地

(註:一畝 =  666.67平方米)

廠房

(月)       / m2              / m2

寫字樓

(月)       / m2              / m2

土地

             / m2        / 畝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