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 融資
 
泉州
 

 

名稱

泉州市

面積

11015平方公里

人口

774萬人(2007年)

    

地區簡介

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會福州,南接廈門特區,東望臺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779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7.81%,少數民族占2.19%。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佘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方言以閩南話爲主,通用語言爲普通話。外來人口154萬。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爲7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63%。人口出生率爲11.9‰,死亡率爲5.7‰,自然增長率爲6.2‰。全市城鎮化水平爲53%。通用語言爲普通話,閩南話爲主要地方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泉州又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泉州籍華僑、華人620多萬人,旅居港澳同胞近70萬人,祖籍泉州的臺灣漢族同胞約900萬人,占臺灣漢族同胞的44.8%。
    泉州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48個少數民族, 這48個少數民族是回、蒙、藏、維吾爾、苗、彜、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佘、高山、水、拉祜、東鄉、納西、景頗、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錫伯、普米、怒、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京、獨龍、鄂倫春、門巴、珞巴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占2.2%,主要以回族、佘族、苗族、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佈在晉江陳埭、惠安白崎和鯉城近郊等地;佘族主要分佈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惠安塗嶺等地。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爲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時爲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被稱爲“東方第一大港”,被譽爲“世界宗教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全市擁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7處,其中國家級20處、省級48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有最早的伊斯蘭清淨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千年古刹開元寺和東西塔、“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等。泉州自古以來即爲人文薈萃之地,曾湧現出歐陽詹、蔡襄、曾公亮、李贄、俞大猷、鄭成功、施琅、李光地等諸多傑出人物。泉州保留著以南戲、南音、南少林、南建築爲代表的文化遺産,其中南音是中原雅樂的活化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木偶戲是全國特色劇種。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分佈在世界129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720萬人,旅居香港同胞70萬人,旅居澳門同胞6萬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臺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全市現有臺屬近16萬人,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落戶泉州。長期以來,旅外鄉親心系桑梓,或投資開工廠,或興學育人,或捐資慈善,或興辦公益,湧現出一大批貢獻巨大、成就傑出的鄉賢碩彥,成爲推動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爲泉州與世界密切聯繫的紐帶和橋梁。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與泉州實際結合起來,愛拼敢贏,開拓創新,城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成爲福建省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前,泉州經濟總量居福建省倒數第二位,1978—2007年,全市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7.6%,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4%。全市人均生産總值分別於1996年、2004年、2006年突破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分別於2000年、2003年、2007年突破50億元、100億元、200億元。2007年,全市實現生産總值2283.70億元、財政總收入225.0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14.61億元,分別增長15.9%、22.8%和23.2%;經濟總量連續9年居福建省首位,所轄縣(市)均躋身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行列,擁有中國鞋都、中國瓷都、中國石雕之都、中國紡織産業基地、中國休閒服裝名城、中國建築之鄉、中國建材之鄉、中國雕刻之鄉、中國工藝陶瓷之鄉、中國樹脂工藝之鄉、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中國藤鐵工藝之鄉、中國龍眼之鄉、中國蘆柑之鄉等多個國家級和區域性品牌,成爲舉國聞名的“品牌之都”。二是發展優勢日益突出,成爲我國經濟外向度較高、民營經濟較爲發達的地區之一。至2007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2063家,外商實際到資(報表口徑)137.93億美元,投産開業企業8191家;2007年,全市外商實際到資(驗資口徑)達10.85億美元,外貿出口49.81億美元,分別比增17.9%和23.4%。民營經濟在全市國民經濟中已占“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全市共有民營企業12.7萬多家,2007年民營工業企業總產值3916.48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2.7%;全市百家重點企業中民營企業占98家。泉州已成爲我國服裝、運動鞋、石材三大出口基地。三是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是全國首批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之一。全市擁有1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13個省級工業園區。公路密度、高等級公路比率和公路硬化率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建制村100%實現通村公路硬化;鐵路客貨運周轉量分別達2.16億人公里和12.62億噸公里;泉州晉江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19.59萬多次,跨入全國機場前40位;引進大型航運企業中遠集團加盟泉州港口發展,2007年泉州港貨物吞吐量達6215.32萬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位居全國沿海港口前列。城市化水平達53%,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86平方公里。四是小康建設成效顯著,成爲福建省城鄉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在1996年基本實現小康目標後,1997年開始寬裕型小康建設,200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097元和7244元,城鄉居民消費恩格爾係數分別爲38.2%和42.6%,全市基本實現了寬裕型小康目標。五是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成爲東南沿海人文環境富有特色的城市之一。榮膺國際花園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中國十大和諧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市民最滿意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品牌之都等稱號和榮譽,實現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二連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三連冠”、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六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第六屆全國農運會於2008年10月份在泉州舉辦。

未來___年發展規劃

 

人居環境

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有“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之稱,別號“溫陵”。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19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41公里,島嶼208個,有湄洲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23個,湄洲灣南岸的肖厝港和鬥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

區域優勢

泉州位於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海峽西岸,離臺灣最近處僅距97海裏,距金門最近處僅5.61海裏,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陸域面積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門島),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9.08%。大地構造位於華南褶皺系的東南部,閩東火山斷拗帶的中南段。構造帶均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積分布爲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兩者出露面積約各占一半,從西北往東南侵入岩分佈面積增多成爲主體。閩中大山帶中段戴雲山脈主幹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橫臥西北部德化境內,規模龐大,主峰海拔1856米,爲福建省第二高峰。其支脈和余脈向東南、南部綿延,地勢西北高,往東南呈階梯狀下降,構成由中低山向丘陵、臺地至平原遞變的多層狀地形地貌景觀。河川密布,晉江爲福建省第三大河,貫穿中部,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東南瀕臨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海岸線蜿蜒曲折,多港灣、灘塗及島嶼,是發展漁業、養殖業、海運業及對外友好往來的要地。

產業優勢

 

資源優勢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有瀕太平洋,形成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春。但自然災害較爲頻繁,主要爲旱、澇、風害等。土壤類型多樣,分佈最廣的土壤爲紅壤,次爲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植被茂繁,類型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還蘊藏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黃金、花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嶺土等,以“砂、石、土”爲主的非金屬礦產資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礦產。
【國土資源】 全市土地總面積110.16萬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70.3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63.9%;有林地面積64.70萬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1.9%;耕地面積240.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4.24%;園地面積12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7.67%;林地面積789.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46.81%;牧草地0.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05%;其他農用地面積88.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5.26%;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61.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9.56%;交通用地1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74%;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1.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66%;未利用土地面積253.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5.01%;人均耕地爲0.33畝。
【礦產資源】 泉州現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質儲量的礦產地130多處,其中大型礦產地8處,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
【海洋資源】 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長達541公里,大小島嶼207個,有湄洲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123個,鬥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罕見的天然良港。泉州是福建省主要産魚區,主要水産生物有5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貝、藻類200多種。
【水資源】 全市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里,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億立方米,水電蘊蓄量達43萬千瓦。晉江爲泉州市第一大河,發源于戴雲山東南麓,流經永春、安溪、南安、鯉城、晉江注入泉州灣,水系河流全長404.8公里,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此外,泉州地下水資源有10億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億立方米。
【林業資源】 全市擁有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81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55%;全市擁有森林公園3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6個;森林公園總面積3.98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61%;全市森林面積70.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爲58.7%,活立木總蓄積量1960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爲1902萬立方米。
【野生動物資源】 全市兩栖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野生動物資源有30目85科385種,分別爲兩栖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獸類6目14科32種。全市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黿、蟒蛇、黑鸛、黃腹角雉、雲豹、華南虎、金斑喙鳳蝶、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紅珊瑚等11種;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黃嘴白鷺、鴛鴦、鳶、鷹雕、蛇雕、花田雞、穿山甲、豺、黑熊、蘇門羚等57種;有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9種;有列入《瀕危野生動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野生動物59種。泉州市野生動物資源種類在全省屬於較爲豐富地區。但是,許多珍稀物種仍然較爲罕見,有的幾乎沒有蹤迹,資源的脆弱性較明顯,急需有針對性地加以保護。
【野生植物資源】 全市森林植物種類達174科,599屬,1127種(或變種),主要包括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等。亞熱帶雨林有上層優質樹種如紅栲、米楮、黃杞、阿丁楓、紅豆樹等樹種;常綠闊葉林有栲樹、丁楓、黃杞、樟樹、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馬尾松、木荷、楓香等樹種爲主;山頂常綠矮林爲主,上層優質樹種以台海松爲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爲主。
     
全市森林植物種類達174科、599屬、1127種(變種),主要包括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等,全市林木蓄積量1833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8.7%。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里,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億立方米,水電蘊蓄量達43萬千瓦。主要礦產資源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30多種。水産資源豐富,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利用面積118平方公里,主要水産生物5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盛産牡蠣、蟶、蛤、海帶、紫菜等貝、藻類200多種。

投資重點區域 /產業

 

重點鼓勵項目

 

生 產 要 素 成 本(平 均 價 格)

項目

分類

平均價格(¥)

勞 動 力 工 資

管理人員(大學)

/ 月

普通工人(中學)

/ 月

電 費

居民用電

/ 度

工業用電

/ 度

大工業用電

/ 度

水 費

工業用水

/ m3

天 然 氣

民用

/ m3

工業用

/ m3

用 地

(註:一畝 =  666.67平方米)

廠房

(月)       / m2              / m2

寫字樓

(月)       / m2              / m2

土地

             / m2        / 畝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