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 融資
 
臨夏回族自治州
 


名稱

臨夏回族自治州

面積

8169平方公里

人口

200.01萬人

    

地區簡介

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 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臨夏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地方,自治州現有總人口200.01萬人,回族在臨夏州境內的總人口約64.67萬。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土族、藏族和部分漢族信仰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天主教。保安族、東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爲回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影響最深的地區。

 

 

 

人居環境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屬高原淺山丘陵區, 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徵是:三分之一面積爲河谷川原地區;三分之一面積是黃土乾旱山區;三分之一面積則高寒陰濕。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空氣新鮮,清爽宜人。年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區域優勢

 

產業優勢

2009年,在州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州人大、州政協的監督支援下,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攬,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強基礎、抓教育、興商貿、育産業、保民生、促和諧”的發展思路,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全面完成了州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有力地促進了全州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全年預計完成生産總值8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6.49億元,增長45.23%;財政收入7.98億元,增長10.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8.96%;農民人均純收入2106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8元,增長12%;萬元GDP能耗下降5.21%;城鎮登記失業率爲3.95%。

一是認真落實擴內需政策,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組織專門力量,認真研究國家和省上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著眼臨夏長遠發展,提出了請求國家政策支援的具體意見建議,全力彙報爭取,得到了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的充分肯定,在國務院即將出臺的支援甘肅加快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中得到了採納。搶抓擴內需、保增長的重大機遇,積極爭取專案和資金,共爭取新增中央投資專案456項,總投資14億元,除省交通廳、省電力公司組織實施的39個專案外,州上實施的417個專案中已開工386項,128個專案已完工,完成投資4.36億元;爭取到省上地方國債資金1.32億元、中期票據8000萬元。著力加強專案建設,全州實施100萬元以上的專案648項,總投資259.9億元,完成投資68億元。蘭合鐵路有望開工建設,康臨高速公路完成總工程量的70%,折達二級公路進入全面施工階段,臨夏市城區供水水源工程已開工建設,臨夏州天然氣長輸管線專案即將開工,臨夏—大河家二級公路已落實資本金,祁家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建成通鄉油路220.8公里。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全州共簽約招商引資專案77項,簽約資金59.9億元,總到位資金29.5億元。

二是不斷強化“三農”工作,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加大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完成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面積68.67萬畝,增長90.2%;糧食總產量58.7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新建日光溫室2676畝、塑膠大棚1500畝。穩步發展特色林果業,造林15.3萬畝,新栽植花椒4.7萬畝、啤特果2.4萬畝、育苗2萬畝。大力扶持發展草食畜牧業,新建規模養殖場 67個、養殖小區52個,發展規模養殖戶1450戶,大牲畜存欄33.81萬頭,增長10.5%;肉類總產量4.6萬噸,增長11%。積極發展勞務經濟,輸轉勞務人員45.4萬人,增長0.3%;實現勞務收入26.5億元,增長3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縣北部、臨夏縣西北片、東鄉縣董嶺等9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成通水,解決了15.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硬化農村村社道路646公里,新建沼氣3.9萬戶、完成“一池三改”3.5萬戶,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新修梯田11.8萬畝。加強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66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專案穩步推進,國列東鄉縣片區開發、省列和政縣片區開發試點專案已全面完成建設任務;永靖縣和其他縣(市)13個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專案村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永靖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完成。

三是積極培育特色産業,工業經濟穩步好轉。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立足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大力培育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紡、精細化工等産業發展,預計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8.29億元、增長3.32%;工業增加值18.86億元、增長6.83%。加強産能提升專案建設,劉化集團、宏良皮革、學和民族用品、興強地毯、康美牛業等龍頭企業新建專案進展順利。黃河炳靈水電站建成並網發電,全州新增水電裝機19.9萬千瓦。大力發展旅遊産業,全年旅遊接待人數189萬人(次)、綜合收入5.6億元。園區建設步伐加快,啓動了合併臨夏市工業園區、臨夏縣雙城經濟開發區並籌建臨夏經濟園區的相關工作,加大達板、臨園、鹽鍋峽等省列園區及和政迴圈經濟産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引進了一批生産性專案。加強市場建設,州糧油批發市場、和政縣綜合購物市場等一批城鄉集貿市場基本建成,帶動了市場銷售、促進了社會就業。

四是嚴格規範建設管理,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堅持規劃先行,加大資金投入,著手修編臨夏市二版城市總體規劃,全州修編控制性詳規929公頃、修建性詳規283公頃。加快城鎮建設專案進度,在建專案102項,總投資12.3億元,完成投資5.7億元,永靖縣古城新區、廣河縣河北新區、和政縣縣城開發和臨夏縣土橋、和政縣馬家堡等重點集鎮建設進展順利,東鄉、廣河、和政縣等城區生活垃圾處理工程,積石山、臨夏縣等城區給排水工程等專案正在抓緊建設。深入開展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城鎮建設的若干規定》,規範城鎮開發建設秩序,強化城鎮綜合管理,開展環境衛生和公共秩序整治,城鎮綜合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資源優勢

臨夏回族自治州資源豐富,尤以水利資源和旅遊資源稱著。全州有耕地215.3萬畝,荒地285萬畝,林地 252.8萬畝,水面108.6萬畝。農村人均占地五畝,其中耕地1.4畝,分爲川原、山陰、乾旱三類地區,大體各占三分之一。川原山陰地區降水多,雨熱同季,利於農作物、牧草和林木生長;乾旱地區光照豐富,雨量稀少。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蠶豆、青稞五大類,經濟作物主要有大麻、甜菜、瓜果、花椒、藥材類。蠶豆是臨夏的傳統優勢作物,粒大味美,營養豐富,是外貿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之一;臨夏大麻色白質柔,爲隴上名産;唐汪大接杏久負盛名,遠銷香港等地。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 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彙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已發現礦物計七大類35種,占全省已知礦種的40%。主要有:
黑色金屬:鐵、錳、鉻、釩、鈦;
有色金屬:銅、鉛、鋅、鎢、鉬、銻;
貴金屬:金、銀、鉑;
冶金輔助原料:耐火粘土、白雲岩、石灰岩、矽石、螢石;
燃料礦產:煤、泥炭;
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石膏、水泥原料、磚瓦粘土、飾面大理石;
花崗岩鑄石原料:(玄武岩、輝綠石)、沸石、矽灰石。
全州境內河流縱橫,有黃河、洮河、湟水及其支流大夏河、牛津河、廣通河、三岔河、冶木河等30多條。黃河自西入境橫貫北部,流長10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027立方米/秒;洮河流經州界東部邊沿92公里,平均最大流量162立方米/秒;大夏河自西南流經臨夏盆地58公里,平均最大流量34.3立方米/秒,還有其他河流和季節性山溪,年過境經流量332.5億立方米。全州水利理論蘊藏量爲32.81萬千瓦,現有28.81萬千瓦的水利資源尚待開發利用。
臨夏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獨特, 古迹名勝和人文景觀衆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以“馬家窯文化”爲代表的各類文化遺産星羅棋佈,“半山文化”、“齊家文化” 因最早在臨夏發現而命名。中國歷史博物館裏珍藏的國寶“彩陶王”也出土于臨夏,故河州又有中國“彩陶之鄉”的美譽。馳名中外的炳靈寺石窟是沿古絲綢之路尋勝訪古的旅遊熱點之一。碧波萬頃,燦若明珠的劉家峽水庫是西北內陸最大的水庫, 素有“高峽平湖”之稱。黃河三峽的奇異風光正的成爲新的旅遊熱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積石雄關,傳述著大禹“導河自積石” 的典故。以“花兒會”和秀麗景色聞名的國家森林公園松鳴岩和蓮花山自然保護區, 成爲全國獨具一格的旅遊景點。穆期林群衆相對聚居,伊斯蘭文化特色較爲濃郁, 各式清真寺溶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和阿拉伯特色於一體, 莊嚴肅穆,秀麗壯觀。色香味俱佳的各類傳統小吃,特別是清真風味小吃,享譽西北。河州“花兒”浪漫雄渾,是民族民間文藝珍奇瑰寶。

投資重點區域 /產業

 

重點鼓勵項目

 

生 產 要 素 成 本(平 均 價 格)

項目

分類

平均價格(¥)

勞 動 力 工 資

管理人員(大學)

/ 月

普通工人(中學)

/ 月

電 費

居民用電

/ 度

工業用電

/ 度

大工業用電

/ 度

水 費

工業用水

/ m3

天 然 氣

民用

/ m3

工業用

/ m3

用 地

(註:一畝 =  666.67平方米)

廠房

(月)       / m2              / m2

寫字樓

(月)       / m2              / m2

土地

             / m2        / 畝

 

 

 

 

 

 

相關網站